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科研 -- 学术科研 -- 正文

学术科研

2025年农业生物质转化及其在土壤中的利用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作者:编辑:高亮审核:时间:2025-05-07点击: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郭丰 易宝军)4月25日至26日,由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2025年农业生物质转化及其在土壤中的利用国际研讨会”在工学院工程楼A111、新工科楼G320举行。

韩国高丽大学Yong Sik Ok教授、德国伍珀塔尔大学Jörg Rinklebe教授、中国香港科技大学Dan Tsang教授、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Eakalak Khan教授、波兰玛丽亚·居里-斯克沃多夫斯卡大学Patryk Oleszczuk教授以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我校朱明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张倩茹研究员等国内外学者受邀参会,共话农业生物质高效转化与土壤可持续利用前沿。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以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工学院党委书记明庭庆代表学院向Yong Sik Ok教授和Jörg Rinklebe教授颁发客座教授证书,表彰其在农业生物质资源转化与土壤环境应用领域的卓越贡献,并期望借此契机深化工学院与国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Yong Sik Ok教授作为会议主席代表致辞。

▲Yong Sik Ok教授作主题报告(工学院 供图)

▲Jörg Rinklebe教授作主题报告(工学院 供图)

主题报告环节,Yong Sik Ok教授围绕“可持续生物炭市场发展与商业化路径”展开深入讲解,指出生物炭在实现环境、社会与治理(ESG)目标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Jörg Rinklebe教授聚焦“农业生物质在污染水体与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潜力”,强调功能化生物炭的设计及环境安全评估的重要性。香港科技大学Dan Tsang教授介绍了“Fe-Mn生物炭在减少废水处理环境负担中的应用”,展示其在电镀废水治理中对有害元素的高效去除与资源利用价值。Eakalak Khan教授分享了“下一代乳腺癌药物Endoxifen的环境光降解行为”,并提出其光降解产物的生态毒理学风险需进一步评估。Patryk Oleszczuk教授则介绍了“污泥与生物炭整合处理的研究进展”,强调纳米生物炭在污染物固定及土壤修复中的潜力与环境可行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张倩茹研究员应邀作题为“微塑料与生物炭对土壤-植物互作系统影响”的报告。她从组学视角探讨了抗性基因传播机制及植物代谢调控规律,提出“塑料圈”现象可能成为微塑料环境风险传播的关键路径,引发广泛关注。此外,我校易宝军副教授以及浮光大、郭丰、邓佳琪、余江东、彭大伟等研究生代表在会上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进展。

▲圆桌论坛现场(工学院 供图)

在圆桌论坛环节,学者们围绕农业生物质转化技术的创新突破、环境风险管控、土壤健康提升及国际合作机遇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据了解,此次研讨会聚焦农业生物质高效转化与土壤可持续利用前沿,旨在推动该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协同创新,是一场融合前瞻视野与实践价值的高水平学术盛会。

审核人:瞿明丽

来源:南湖新闻网https://news.hzau.edu.cn/info/1011/35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