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大学物理教学团队在国际著名物理教育期刊发表系列教研论文
作者:易伟松编辑:朱树国审核:谭佐军时间:2025-10-14点击:

近日,我院大学物理教学团队在《The Physics Teacher》发表了题为“Exploring elevator operating parameters with smartphone barometers”(Weisong Yi, 2025, Phys. Teach. 63, 604–605.)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论文。《The Physics Teacher》是由美国物理教师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s Teachers,简称AAPT)主办的国际知名物理教育教学类期刊,为物理教育研究领域唯一的SCI收录期刊,具有非常高的学术影响力。

易伟松副教授是该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文章创新地提出利用智能手机气压传感器和移动应用程序研究电梯运行参数,包括运行高度和速度,评估乘坐舒适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准确性和可行性。


智能手机内置多种传感器和丰富应用程序,可以作为移动测量工具在物理实验室内外使用,大大拓展了物理实验的方法和空间,从而能够便捷地定量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我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开设有相关实验项目,如“基于驻波原理利用智能手机测量空气中声速”。该类实验研究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物理教育理念,既具有科学趣味性,又具有现实可行性。这些研究有助于可持续地改善物理教学和实验,并有效应对欠发达地区日益扩大的教育差距。

2024年,该团队还在英国物理学会《Physics Education》发表了题为“Smartphone-based experiments exploring the physical laws of guitar string vibrations”(Weisong Yi and Haiyou Deng*, 2024, Phys. Educ. 59, 045039.)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易伟松副教授是该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邓海游副教授。该文利用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程序研究吉他弦线振动规律。通过对吉他弦的长度、直径和振动频率进行定量测量,发现吉他弦线相邻品位对应的弦长比,以及相邻半音频率的比值都接近 2^(1/12) ≈ 1.060,实验结果验证了吉他弦线振动遵循Mason’s Law,并解释了吉他每根弦的粗细不同以及品格距离不均的原因。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上述系列教研论文唯一署名单位。工学院素来重视教学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发表高水平教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