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长江日报】满满硬科技!华中农大多款自主研发农机亮相
作者:编辑:邓秋雨审核:时间:2024-06-24点击:

核心提示:6月20日下午6时30分,华中农业大学校园主干道上,一条“钢铁长龙”在师生们的簇拥下缓缓行进,该校一年一度的“毕业大戏”——高端农业装备巡展如约而至。印象中的农机,还是“傻大黑粗”的传统形象?来华农看看,酷炫外形搭载硬核科技,每一辆都是“尖板眼”。


6月20日下午6时30分,华中农业大学校园主干道上,一条“钢铁长龙”在师生们的簇拥下缓缓行进,该校一年一度的“毕业大戏”——高端农业装备巡展如约而至。


记者在现场看到,今年的巡游队伍由15台大型农机组成,在师生们的装扮下,每台农机都创意十足。此外,校园内的集中展示区内,也有15台由华农团队自主研发的农机集体亮相。


印象中的农机,还是“傻大黑粗”的传统形象?来华农看看,酷炫外形搭载硬核科技,每一辆都是“尖板眼”。


轨道果园运输机在山区架起“高速路”


在狮子山广场的展示区,一辆在高低起伏、犹如过山车轨道上稳定行进的“迷你拖拉机”引起了大家的围观,这是由华农团队自主研发的山地果园运输机,可以穿越山林,在山地丘陵中高效便捷地实现水果采摘和运输。


在秭归,同样的轨道被铺设在山间。2017年以来,秭归县共安装轨道运输机1800多条,累计36万多米,应用面积达30多万亩,解决果农“物资上山、果实下山”的大难题。


研发团队负责人李善军始终记得,邓秀新院士谈起柑橘运输时曾动情落泪。二十多年前的冬天,邓秀新到秭归考察,还没过正月十五,年近花甲的老农们连年都不过了,冒着雨雪,上山背橘子。


我国柑橘种植在4600万亩左右,其中种在丘陵山地的占到70%到80%,多年来都是靠人力来背。运输的问题不解决,山区农户的生存困境就无法解决。华农师生决心做一条能爬坡的路、能运货的车,让果农用得起,愿意用。


17年来,团队先后创制了牵引式、自走式和滑触供电式等系列丘陵山地果园运输机,解决了山地果园果实、农资和作业机具等上山和下山运输难题。


秭归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周玉枝给记者做了前后比较。以往,村民上山摘一背篓橙子,约120斤,从上山到运回家,一趟大约半小时。如今,轨道运输机5分钟就能运送一趟,单次能运送300公斤。周玉枝说:“通过测试,轨道运输机有效节省了65%的劳力成本,同时提高柑橘采摘效率。”


不只是柑橘运输,北至辽宁的梨园,南至广东的荔枝园,西至四川的桔园,东至安徽的茶园,都被铺上了“华农牌高速路”。山地果园运输机在浙江、安徽、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20个省市投用,总铺设长度达到100余万米,直接节本增效30余亿元。


油菜直播机“解决大家吃油的大事”


今年参与巡游的八号机——雷沃100拖拉机后挂接着一台油麦兼用联合直播机,它由华农油菜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团队研发。


华农工学院院长廖庆喜研究油菜农机装备近30年,他告诉记者,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不足40%,大量靠进口。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力度种植扩种油菜,提升农机装备研发水平,补齐短板。


“这是关系到大家吃油的大事。”廖庆喜带领团队致力于研发油菜播种与收割装备,并不断改造升级。他始终记得,2017年,湖北在收水稻和种油菜期间,连续下雨40多天,导致水稻无法收割、油菜播种困难。“田里积了很深的水,农机下不了地。农时不等人,农民急得流眼泪。”


团队廖宜涛教授介绍,2021年,襄阳市遭遇连续大雨造成农田积水,这一次,困难迎刃而解。“传统的播种机,一下地就陷进泥巴里。我们研发的这款直播机,一次性完成种植的所有环节,种子均匀播在土壤中。”


据了解,早在2007年,华农团队研发出全国首台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后续又不断升级换代,开发出了多个系列装备。此次展示的油菜割晒机、油麦兼用联合直播机等都是他们的作品。


目前,团队研发的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累计销售35000余台,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应用。油麦兼用联合直播机已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等多地开展示范应用,并在东风井关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产业化。


新型挖机能挖莲藕和荸荠


巡游队伍中,由工学院水稻与水生蔬菜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团队自主研发的荸荠收获机在今年首次出场。橘红相间的外形,被园艺林学学院的师生们以橙黄色系花朵装饰,赋予“橙黄橘绿际,别君狮山时”的诗意。


研发团队负责人、工学院教授张国忠告诉介绍,自2019年6月研发以来,团队不断改进工艺。巡游展示的这款荸荠采挖机能一次完成铲土破土、分筛清选和铺放等多道工序。它看上去五大三粗,但工作起来很有分寸,能轻而易举将黏重土壤破碎,同时不伤害荸荠,还能将挖出的荸荠铺放到地面。田间试验表明,它的挖净率为85%以上、伤荠率低于5%,作业效率每小时3亩。


“它解决了旱收模式下,荸荠采挖存在的人工挖掘劳动强度大、泥果分离难、荸荠破损多等问题。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提高了经济效益。”张国忠说。


目前,荸荠采挖机已经武汉黄陂、黄冈团风、崇阳白马畈等地投入使用,机具能适应砂壤土种植环境下的荸荠收获,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200余亩,每亩实现增收2000—3000元。


不只是挖荸荠,团队还研发出了类似的挖藕机,也在当晚的巡游活动中进行了展示。它能在藕田、湖泊等复杂环境下进行莲藕收获作业,填补了莲藕采收机具“空白”,大大提高了莲藕采收效率,降低了莲藕收获成本。


据悉,莲藕收获机已由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祺良农副食品有限公司使用2个月,示范推广面积达50余亩。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2个月来,采挖莲藕30余亩,节省人工费用12万元。


“未来的农田里看不到人”


在当晚的农机展示现场,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农机,今年是它们的首次亮相。


比如长着六条腿的机器人,能背负重物,爬坡下坎,既灵活又平稳。不仅能横向移动、斜向移动、原地自转,运动方向灵活多变,还能够在乱石路、山路、草地、台阶、水洼等复杂环境中穿梭自如。


而另一台采摘机器人更神奇,它双臂灵活,能精准定位果实位置,并识别最优采摘路径“一举拿下”。


此外,还有利用AI算法监测农田昆虫情况的智能虫情监测仪,能一次性完成挖掘、升运、薯土分离和收集装袋等多种功能的薯类收割机,以及能自动精准测算投喂量,并自动投饵的精准投饵装备……种类繁多,科技硬核,令人应接不暇。


据介绍,华农工学院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农机研发涵盖油菜、柑橘、水稻与水生蔬菜、畜牧水产、禽蛋、生物质等多个产业领域,不仅填补了多项空白,多款农机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工学院教授李善军表示:“我们要研究的不是单一的机具,而是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的解决方案,引领产业发展。我对未来农业的愿景是,人不用到地里,按钮一按,机器自己去田里就把活儿干完。”


巡游是一场狂欢,也是一堂毕业大课


巡游当晚,来自校内外的一万余名师生和家人共同参与这场毕业狂欢,他们不仅被热闹的氛围所感动,更被华农超硬核的研发能力所折服。


2024届博士毕业生李蒙良说:“我为学校的用心而感动,更被华农制造的硬核所震撼!毕业后,我会铭记华农‘勤读力耕’精神,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生产贡献力量。”


远在新疆的华农校友李平也观看了现场直播。毕业后,她回到家乡新疆塔里木大学工作,从事农机开发,将在华农学习的作物收获技术应用到当地的红枣收获中。


“看到熟悉的老师,熟悉的华农,心情很激动。在华农学习期间,我学到的不光是技术,还有对农业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无论离开学校多久,也始终忘不了‘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精神。”李平说,“端牢饭碗,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希望用我的坚守,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生产贡献微薄之力。”


(记者陈晓彤 覃柳玮 通讯员蒋朝常 瞿明丽 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