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荆楚行】崇阳县“荆楚行”的六个瞬间
作者:编辑:高亮审核:时间:2020-11-09点击:

11月5日至6日,根据咸宁市有关方面提出的需求,工学院牵头组织植科、园林等学院的教师赴咸宁市崇阳县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

这是学校相关单位自今年7月21日以来在咸宁组织开展的第6次集中“荆楚行”服务活动。校领导带队、院士领衔、教授唱戏,这次“荆楚行”的几个瞬间和画面有看头。

瞬间一:吴城村中话玉米

对于崇阳县青山镇吴城村的程艳来说,11月5日是一个好日子,谋划已久的700亩“甜玉米”基地终于可以落地了。

“落地”的实现人就是我校的邱法展教授。经过实地调研,他发现吴城村地势平、面积大、土质好,适合甜玉米、紫糯玉米生长。

在一旁的村合作社负责人程应强却有点犯难,他说:“大面积种植能实现机械化吗?人力成本太高了!”工学院廖庆喜教授认真查看地势地貌后肯定地说:“这样的田下来农机没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吴城村实际量身定制玉米播种和收割机!”

作为农业产业链的末端,销售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影响。为解决销路问题,副校长严建兵教授提出,在该村建立较大规模甜玉米基地,集中为武汉等城市的长期合作伙伴供应“鲜棒”,还可以在这里着手发展100亩学校的甜玉米制种基地。

讨论甜玉米种

正当村民为甜玉米优良种子发愁时,邱法展教授拿出了专门从武汉运过来的“苏谷”甜玉米种。“这个具有保健功能,氨基酸含量高”“这个有‘糖衣’包装,一棒三色”“这是彩糯玉米”……朱明教授手捧甜玉米种子,大家围绕在他的周围,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着未来村里的甜玉米。邱法展教授把甜玉米种免费送给吴城村,华农的科研种子将在这里生根发芽。

“期待明年,我们可以在这里举办七彩玉米节!”临别时,教授们对吴城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瞬间二:长途驰援解难题

11月5日晚,一辆轿车把园艺林学学院舒常庆、余志两位老师从校园连夜接到了崇阳县青山镇青港白茶专业合作社,对接产业发展技术需求。

青山镇负责人丁细斌表示,该合作社的白茶的最大问题是开花多和氟超标。记者在合作社看到,万亩茶树漫山遍野,茶花香气怡人。“可是茶花太多影响茶叶品质和收成,希望华中农大能帮助解决这一难题。”

青山镇白茶基地

一到基地,余志和舒常庆两位老师便开始查土壤、看地形、闻花香,了解品种、修剪和施肥情况。经过科学研判,他们提出“严把引种”“适地适树”“水分管理”“科学施肥”“合理修建”“关照调控”等“组合拳”,尝试系统解决茶树开花的问题。

离这不远处,村民舒有义的100亩“吊瓜”沉甸甸的,这是一种具有解热止渴、利尿、镇咳祛痰等功效的中药。舒少华在田里现场切开墨绿色的吊瓜,跟舒有义说:“品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种子皮的厚薄决定消费者的‘回头率’!”说着,他们一边加微信,一边推介种子资源。

瞬间三:万亩青山谋油茶

路口镇田铺村的白羊山上,20000余亩的油茶花开得正艳。在山谷和翠竹的映衬下,油茶花显得格外醒目,而远处,山脉叠嶂犹如水墨巨画。

这万亩油茶是崇阳相香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有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公司负责人苏成:野兔啃掉油茶幼苗、果实下山难、套种中草药不成熟。

见招拆招。对于野兔啃食树苗,教授们提出了物理防兔和驱赶等方法;他们建议从山顶到山谷铺设运输轨道,减少人力成本;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舒少华副教授则提出可以套种黄精等名贵中药材来解决不成熟的问题。

路口镇田铺村万亩油茶基地

不单油茶种植,教授们还建议苏成在万亩油茶的基础上,打造多功能种植基地,设立观光旅游、现场采摘、劳动教育示范等项目。

“这里是江西、湖南和湖北三省的交接处,而路口镇田铺村又是进崇阳的第一个自然村,这里的乡村建设规划很重要!”在白羊山下,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文这样评价这里的区位优势。武汉华农大城乡规划设计院负责人刘鑫说:“田铺村的设计规划可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瞬间四:现场办公聊藠头

藠头,味道可口,个大、色白、柔嫩,汁多味足,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消食、除腻、防癌等功效,制成的罐头酸甜可口,深受欧美和东南亚国家人民喜爱。

调研藠头生产企业(通讯员 高亮 摄)

位于崇阳县白霓镇白霓村的湖北乐小脆食品有限公司就以生产加工藠头出口创汇见长。公司负责人黄童良说:“货源和资金缺口是现在的主要问题。”听闻此言,严建兵立马建议市农业局、县政府、乡政府召开现场办公会商议解决这家藠头企业的困局。严建兵说:“企业提出的诉求,希望市农业局和县政府配套扶持政策和资金,学校提供项目和课题研究支撑,三方共同努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这边,几方的代表一起商议着解决实际困难;那边,工学院青年教师郑侃也在想着怎么才能实现更好的藠头机械化播种、收割和藠头分拣装备研制。他拍下工作流程和场景,准备用所学提升传统手工作坊似的生产方式。

瞬间五:八旬院士忆峥嵘

“这株油菜根深叶茂,是棵好苗子……”11月6日,82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来到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11组农户刘泉源油菜田里,一边查看幼苗长势,一边介绍“油菜扶贫”。

傅廷栋院士在白霓镇回头岭村油菜基地

在田埂上,傅老回忆起当年与刘泉源第一次来到基地的场景,“从武昌坐火车过来,坐票、卧铺都没有,我们就一路站了过来!到了村里,再坐40分钟摩托车……”

傅廷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有实用价值的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CMS),从此开启了杂交油菜育种实践。从1990年开始,他便开始在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育种,华杂2号正是在这里诞生并走向全国的。30年来,傅老在推动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农民脱贫致富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饲用油菜”“绿肥油菜”“观光油菜”等是年逾八旬的傅廷栋院士近年来极力推荐的多样化用途油菜,已经在湖北、新疆、甘肃、广西、内蒙、吉林等省份被广泛应用于脱贫攻坚。

在崇阳的“荆楚行”中,傅老的科研还将继续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瞬间六:校地双方谈合作

11月6日下午,校地双方在县政府办公楼会议室展开讨论,就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荆楚行”深入交换意见。

校地双方交流座谈(以上图片除已注明作者外由记者 川竹 摄)

咸宁市委常委、崇阳县县委书记杭莺介绍了县里的农业特色。她说,华中农大“荆楚行”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希望双方在科技帮扶和人才支持上开展更广泛合作。

傅廷栋院士深情回顾了在崇阳县服务“三农”的30年,并为崇阳县油菜产业发展“问诊把脉”。他提出,要加强油菜产业发展,扩大高油酸油菜种植面积;发展油菜冬季绿肥,提高地力和资源使用效率;利用冬闲田发展饲用油菜,把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起来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副校长严建兵说,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学校“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服务“三农”的战略行动。他建议,校地双方要进一步凝练“荆楚行”崇阳方案,继续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对接,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协同做好产业发展区域规划,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多元促进乡村振兴。

“一个基地联接一位教授团队”“乡土人才建设”“顶尖级技术试验田”……一个个新的想法在会上闪现。

傅廷栋院士与当地政府负责人促膝长谈 (通讯员 廖宜涛 摄)

双方还开展了现场工作对接。针对傅廷栋院士提出的冬季绿肥和饲用油菜的种植,卫兰合作社和犇牛合作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畜牧业发展不错,正好缺少过冬青饲料。“两季饲用油菜和一季饲用玉米可以实现一亩地12吨产量,平均一个月1吨,可以极大解决畜牧等问题。”傅老算的“一笔账”让两位合作社的负责人吃下了“定心丸”。

值得一提的是,交流会还特意邀请了在崇阳工作的1994届林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陈亚刚、2010届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徐永、2011届食品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汤艳、2007届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生楚端斌等四位年轻校友,让他们忆母校、谈工作、话未来,积蓄新的奋斗力量。

夜幕降临,座谈会还在持续,而窗户外树影婆娑,崇阳的空气格外清朗……

“乡村振兴荆楚行”(通讯员 廖宜涛 摄)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张拥军)